在刚刚落幕的爱游戏体育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比赛中,一位身形矫健的少年吸引了全场目光,他手持花剑,步伐灵动,每一次精准刺击都引得观众席阵阵低呼,决赛场上,面对强劲对手,他在关键时刻连得三分,最终以15比12锁定胜局,摘下面罩,露出一张稚气未脱却目光坚定的脸庞——他就是年仅13岁的击剑小将姜鑫瑞。
“每一场比赛都让我更相信自己。”赛后,姜鑫瑞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眼神明亮,“站在剑道上,你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剑道启蒙:从好奇到热爱
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四年前,当时9岁的他跟随父母观看了一场击剑表演赛,运动员们优雅的动作与激烈的交锋在他心中种下了种子。“他们像现代的骑士,”回忆起初见击剑的场景,姜鑫瑞仍充满向往,“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想试试这个运动。”
入门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几个月,基本功训练枯燥无比——每天数百次的弓步练习、反复的手部动作矫正、永无止境的步法训练,同期加入的学员中有近半选择了放弃,姜鑫瑞却坚持了下来。“他从不说累,”启蒙教练刘建平回忆,“有次训练扭伤了脚踝,休息两天就主动回到馆里,说怕手感生疏。”
这种执着源于一次偶然的突破,入训半年后,姜鑫瑞首次参加市级少儿击剑赛,在32人比赛中止步八强。“我以为自己练得不错,结果发现差距很大。”那次失利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此后,他每天额外增加一小时训练,周末更是全天泡在剑馆,母亲心疼地说,有段时间,孩子手上磨出的水泡破了结痂,结痂又破,白色击剑服袖口常有点点血迹。
突破蜕变:挫折中成长
去年春季的华东区选拔赛成为姜鑫瑞击剑生涯的转折点,半决赛中,他在领先情况下被对手逆转,因一个争议判罚影响了心态,最终以一分之差落败。
“那场比赛让我明白了心态的重要性,”姜鑫瑞坦言,“在剑道上,情绪波动就是给对手的机会。”此后,他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开始系统进行心理训练,通过冥想、模拟高压情境对抗,他学会了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
主带教练李维华看到了弟子的蜕变:“击剑是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博弈,姜鑫瑞最大的进步不是技术,而是学会了在压力下独立思考,现在他能在电光石火间判断对手意图,这需要极强的专注力和决断力。”
这种成长在今年的比赛中得到印证,在上月的国际少年击剑邀请赛中,姜鑫瑞面对欧洲冠军选手,在10比14的绝境下连追5剑,实现惊天逆转,赛点那一剑,他佯装进攻后突然变化节奏,骗过对手防御,剑尖精准命中有效部位,全场寂静一瞬,随即爆发出热烈掌声。
“那一刻,我听见自己的心跳,但头脑异常清醒,”描述那制胜一击,姜鑫瑞语气平静,“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教练不能替你比赛,队友无法帮你决策,你能相信的只有平时的训练和自己的判断。”
生活击剑:自律与平衡
击剑不仅改变了姜鑫瑞的赛场表现,更塑造了他的性格与生活,在学校,他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剑馆,他是刻苦训练的运动员,两者间的平衡需要极强的自律。
每天清晨5点半,当同龄人还在睡梦中,姜鑫瑞已开始晨跑,放学后直接赶往训练场,晚上完成课业往往已近深夜。“确实辛苦,但值得,”他说,“击剑教会我管理时间,也让我在课堂上更专注。”
他的书桌上贴着一句自勉的话:“剑道如学道,心静则明。”这种哲学思考体现在他的击剑风格中——不贸然进攻,善观察对手破绽,时机到来时果断出击。
语文老师王倩表示:“姜鑫瑞把击剑中的策略思维用在了学习上,他解题时总能另辟蹊径,作文中也常体现出超越年龄的思考深度。”
未来展望:梦想与传承
随着成绩不断提升,姜鑫瑞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包括国家青年队的注意,但他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现在的成绩只是起点。”
他的短期目标是入选国家少年队,长远则希望有朝一日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赛。“我想向世界展示中国击剑的水平,”谈及梦想,少年眼中闪着光,“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我的经历让更多同龄人了解并喜欢上击剑。”

他已在小范围内成为“偶像”,同剑馆的8岁学员刘小天说:“我看过姜哥哥比赛录像,他比赛时特别帅,我要像他一样厉害。”
对于“击剑小明星”的称呼,姜鑫瑞略显羞涩:“我不是什么明星,只是一个热爱击剑的普通学生,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击剑让我找到了自信——不是相信自己一定会赢,而是相信自己能面对任何挑战。”
剑尖上的感悟
采访结束时,夜幕已深,姜鑫瑞又回到了剑道,空旷的训练馆里,唯有他移动的脚步声和剑尖划破空气的嗖嗖声,下一个周末,他又将踏上征途,参加新一轮的赛事。

“场上只能靠自己,”他重复着这句座右铭,“但正是这种孤独,让人真正成长。”
每一次举剑致敬,每一次攻防转换,都是这个13岁少年与自己的对话,在剑与剑的交锋中,他不仅寻找着对手的破绽,更探寻着自我的边界,而那把不足500克的花剑,正承载着一个少年日益坚定的梦想,指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