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金属剑刃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孩子正专注地进行实战练习,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尽管汗水浸湿了爱游戏体育面罩,但嘴角始终挂着笑容,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观察着每个孩子的动作,时而点头赞许,时而上前轻声指导,作为北京击剑运动推广的核心人物之一,王钰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青少年击剑的复苏与发展,在接受采访时,她反复强调一个理念:“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冠军,而是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击剑运动的独特价值
击剑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体育运动,不仅锻炼身体素质,更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思维敏捷性,王钰指出,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特殊意义。“击剑被称为‘格斗中的芭蕾’,它要求参与者同时具备力量、速度、技巧和战略思维,在剑道上,孩子们学会的不仅是如何进攻和防守,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冷静思考、如何尊重对手。”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北京市各类击剑训练场馆已全面恢复运营,王钰介绍,目前北京地区在册的青少年击剑爱好者超过5000人,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数字,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认识到击剑运动的独特魅力。”
科学训练体系的重建
为确保孩子们安全、快乐地回归剑道,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训练复苏方案,王钰带领团队走访了全市二十余家击剑俱乐部,与教练员、家长和孩子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顾虑。
“我们特别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王钰解释说,“对于长时间没有系统训练的孩子,我们设计了为期六周的适应性训练计划,重点恢复基础体能和基本技术,我们加强了训练中的医疗保障,每场训练都有专业医护人员在场,确保万一发生意外能够及时处理。”
在朝阳区一家击剑馆,13岁的李梓轩刚刚完成了一组步法训练,他学习击剑已有三年,谈及重返剑道的感受,他兴奋地说:“终于能再次和朋友们一起练剑了!虽然一开始有点累,但现在感觉越来越好,王老师告诉我们不要着急,享受每一次进步的过程。”
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
为提升训练趣味性,王钰和她的团队引入了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他们开发了击剑游戏APP,将基础训练融入互动游戏中;组织“小小裁判员”培训,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理解比赛规则;还定期举办亲子击剑体验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同感受击剑乐趣。
“传统印象中,击剑是一项严肃的运动,但我们努力让它变得生动有趣。”王钰举例说,在训练中,教练会使用彩色标志物、音乐节奏和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初学者,我们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而不是苛求技术完美。”
在西城区少年宫击剑班,教练张明辉展示了他们新引进的电子辅助训练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学员的动作轨迹和力度,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技术要领,王秘书长多次来我们这里调研,对这些创新举措给予了很多支持。”
心理建设与兴趣培养
王钰特别强调击剑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建设的积极作用。“在剑道上,孩子们学会面对成功与失败,每一次交锋都是一次决策的过程,赢了要总结经验,输了要分析原因,这种体验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宝贵。”
为此,北京市击剑协会组织了多场心理辅导讲座,邀请运动心理专家为教练和家长讲解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竞赛心态,王钰亲自参与课程设计,确保内容既专业又易于理解。
“有些家长过于看重比赛成绩,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王钰说,“我们通过讲座和座谈会,引导家长认识到,培养兴趣和健全人格比赢得奖牌更重要,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家长接受。”
赛事体系与交流平台
为给青少年击剑爱好者提供更多展示机会,北京市击剑协会重启了因疫情中断的青少年击剑赛事体系,王钰介绍,今年将举办包括北京市青少年击剑锦标赛、京津冀击剑邀请赛等在内的多项赛事,同时创新性地增加了“新手赛”“趣味赛”等低门槛比赛项目。
“我们设计的赛事体系就像一座金字塔,底层是面向初学者的基础赛事,顶层是专业水平的竞技比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平台。”王钰说。
协会还搭建了线上交流平台,孩子们可以在上面分享训练心得、展示技术动作,甚至与外地的小剑客们进行“云交流”,王钰认为,这种跨区域的互动对拓宽孩子视野大有裨益。

专业教练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教练队伍是保障击剑运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王钰透露,北京市击剑协会近期加强了对教练员的培训与考核,特别强调教学方法和儿童心理方面的能力提升。
“我们要求教练员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水平,更要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王钰说,“协会每月组织教练员研讨会,分享成功的教学案例,探讨解决训练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作为协会副秘书长,王钰亲自参与教练培训课程的编写工作,她将自己多年来从事击剑教学的经验融入教材,特别是如何帮助中断训练后重新回归的孩子克服心理和技术障碍。
社会责任与公益推广
尽管工作繁忙,王钰仍坚持每周抽出时间参与击剑公益推广活动,今年以来,她已带领团队走进十余所中小学,为孩子们介绍击剑运动,提供体验机会。
“我们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孩子接触击剑的机会。”王钰说,“上周,我们邀请了一所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来体验击剑,虽然他们听不到剑刃相交的声音,但通过视觉和触觉,同样能感受到这项运动的魅力,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在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支持下,协会正在筹备首届北京市残疾人青少年击剑体验营,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运动。
未来展望与思考
随着击剑运动在北京青少年中的热度不断攀升,王钰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也有深入思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击剑培训体系,编写更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训练大纲,同时加强击剑文化与礼仪的教育。”
王钰认为,击剑运动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需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我们看到有些地区过分强调竞技成绩,导致孩子过早专业化,反而丧失了运动乐趣,北京要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让孩子们真正因为热爱而选择击剑。”
在采访结束时,王钰回到她最常说的那句话:“当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专注的眼神、快乐的笑容,看到他们通过击剑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击剑不只是一项运动,它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好伙伴。”

夜幕降临,训练馆的灯光依然明亮,又一批小剑客们走进场馆,他们佩戴面罩,手持花剑,在剑道上开始今天的训练,金属碰撞声、脚步声、教练的指导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生动的运动乐章,每个孩子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体验着击剑带来的独特快乐——正如王钰所期望的那样,简单而纯粹。
            
                    
                    
                    
                    
发表评论